崛起於十九世紀中葉,到廿世紀中期才流行一時的存在主義,是一個很複雜的組合:
(1) 組合中最重要的一點,是扭轉了西方傳統哲學的性質,從抽象思考轉入具體生活,從客觀性真理轉到主體性真理,從普遍性問題轉為個體性的存在。
西方自蘇格拉底提出「知識即道德」之說以後,很少有哲學家在這個問題上作進一步的探討。在中國,由於哲學的一個基本要求在成德,所以知行問題成為哲學史中重要問題之一。這個問題,一直延續到當代,仍然有許多爭論。
知行問題雖然發端於孔子,但在孔子有關的言論中,我們還看不出他的確定主張。大抵說來,孔子比較重行,學習的目標也是為了要達成行。
(2) 在西方,有關生命的問題,很難擺脫基督教的傳統。存在主義不論是有神論或無神論,都與基督教發生不同程度的關聯。
英國政治哲學家彌爾承認,暴政不僅由政府官員,也會由公眾意見,社會習俗與鄰居加到人民身上。他的想法能給我們一點啟示:民主政治可防止來自政府官員的暴政,來自社會習俗和鄰居的暴政,也許由具有教化功能的新規範來防止比較有效。
公正使人公平地對待鄰居,不加傷害,而使他得到應得的報賞。 審慎的人決不會讓衝動牽著走,甚至在壓力之下,他也要按理行事。 對待同狀況者平等.,不同狀況者不等,與其不等度成比例。 給予每個人他所應得的。
(3) 經由廿世紀兩次空前大戰的悲劇,使存在主義着上很濃的戰後破滅和絕望的情緒,也是存在主義具有強烈感染力的主要原因。
墨子和荀子都認為社會身分的獲得,應當靠個人的能力和努力,對世祿制度盛行的社會,這是合理的理想。但他們似乎沒有察覺到,人的能力和努力,根本就是不平等的。
洛克說,人生而平等,並不是說萬物的平等。人類有萬物平等的思想,佛教是最恰當的代表。涅槃經說:「悉皆平等,無有差別。」又如名州瑞嚴智才禪師說:「天平等,故常覆;地平等,故長載;日月平等,故四時常明;涅槃平等,故聖凡不二;人心平等,故高低無諍。」佛教基於這種認識,堅持不殺生的戒律。不過,萬物平等思想的真正價值,是在改變人類對萬物的態度上。
作為人道主義的代表者之一史懷哲,把佛教這種古老的思想,在二十世紀重新放出光采。他呼籲全人類,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,這種倫理,反對將所有的生物分為有價值與沒有價值的,高等的與低等的。…. (社會問題頁200)
(4)受到哲學家特殊氣質的決定,這是造成從齊克果、尼采到沙特,各有其不同色調的原因。
後面這三點在時間之流中,都逐將褪色。事實上最近數十年來,存在主義因西方戰後的復興,熱潮已經過去。但主要的問題並不會過去,不追逐時髦的哲學家,將存在主義做深度的發展,也許這正是時候。
存在哲學的特性之一,就在思想與生活息息相關。歷史上凡是於存在哲學有建樹的人,個個都具有生命的異彩。 西方的齊克果、尼采、沙特是如此,中國的孟子、莊子、慧能也是如此。
莊子與孟子的差別,是在孟子從陽光明亮的山頂之高處理解人,莊子卻是從黑暗的無希望的谷底來凝視人。……..
慧能是莊子以後最偉大的思想天才,他把佛陀、莊子、孟子的思想融於一爐,開創了中國的禪……….形成一個太和世界。……..vcK96JuxG88